传神写貌丨荣宝斋(上海)九周年书画精品拍卖会拍品选粹(四)
叶浅予(1907-1995)
共饮一江水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46×34cm 约1.4平尺
钤印:浅予
款识:共饮一江水。七七年,浅予。
著录:1、《叶浅予》图157,香港美术家出版社,1992年。
2、《叶浅予画集(上卷)》P146,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
说明:此作品由作者家属友情提供。
叶浅予(1907-1995)
内蒙古草原之舞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46×34.5cm 约1.4平尺
钤印:浅予
款识:一九八三年浅予写,内蒙古草原之舞。
著录:《荣宝斋画谱——人物部分叶浅予绘》P33,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
说明:此作品由作者家属友情提供。
叶浅予(1907-1995)
天竺农妇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68.5×46cm 约2.8平尺
钤印:浅予
款识:天竺农妇。一九八八浅予写。
说明:此作品由作者家属友情提供。
关良(1900-1986)
百花赠剑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62.5×81cm 约4.6平尺
钤印:关良、简远
款识:百花赠剑一段。瑞芝女士清赏。番禺关良画。
说明:1、上款人“瑞芝”系原上海市广告装潢公司所属上海中艺美术公司党支部书记。
2、此作品为赵冷月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周思聪(1939-1996)
人物册页十九开
设色纸本 册页
尺寸:40.5×59cm×19 约2.2平尺(每幅)
款识:1.雨归。钤印:周;2.敬茶。钤印:周;3.上市。钤印:周。4.浣纱。钤印:周;5.哺乳。钤印:周;6.雨中。钤印:周;7.戴月。钤印:周;8.陌上。钤印:周;9.负薪。钤印:周;10.缝衣。钤印:周;11.小憇。钤印:周;12.待估。钤印:周;13.收获。钤印:周;14.喂食。钤印:周;15.暮归。钤印:周;16.朔风。钤印:周;17.踏歌。钤印:周;18.纺纱。钤印:周;19.藏装。钤印:周;
鉴藏印:镇西藏画(9次)
说明:“镇西藏画”为翁镇西收藏印。
翁镇希(b.1950),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世界经济研究生结业。曾任广东省汕头市经济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汕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潮阳市经济委员会主任,新会县委常委,潮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顾问。著作翁镇希经济文集《希望在改革发展》广受好评。撰写的《加速两个转变,发展汕头大工业》等文章刊登在国家经贸委内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上;主编出版了《名家画牛集粹》、《名家画虎集粹》、《魂系百猫图》、《蔡天雄山水画》、《中国油画精品集》、《翁镇希诗词集》。事迹被编入1999年《中华优秀人物大典》、《中国百业英才大典》。
我爱平凡的人
周思聪,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得到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仓、李苦禅、郭味蕖等诸位名师指点,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思聪受过良好的美术学院教育,而中国的美术学院教育是承续着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艺术教育,经由留学归来的一批教育家和艺术家在中国的推广,使得像周思聪这一辈的艺术家能够感受到现代艺术教育的成果。因此,他们有着良好的造型基础。当然西方艺术的造型经由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家的改造,如何和中国的笔墨、和中国的造型结合,到了周思聪这一代的时候是走向成熟境界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周思聪早期作品带有一定的情节性,笔墨清新、洒脱,富有表现力。自80年代起,她又致力于自身画风的变革与探索,在作品中引入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对笔墨加以提炼和强化,使之更为精练,并富有意趣。代表作有《矿工图》组画、《高原风情画》组画、《荷之系列》等。代表作品中国画《万寿山一角》1959年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人民和总理》获1979年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1985年创作《正午》获第6届全国美展铜质奖。
周思聪是我国20世纪美术史上杰出的女画家,一生留下了不少极具影响力的佳作。
吴冠中:“(周思聪)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和人品在中国都是一流的。”
朱乃正:“在画坛,卢沉、周思聪的‘志同道合’、‘和谐、默契‘,是众所周知的。是新中国时期成长的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思聪始终任职于北京画院。周思聪作品满誉中外。周思聪深秀于内,善于把主观情愫和心灵感应化为绘画,是一位人格高尚、追求执著、留下了诸多不朽作品的艺术天才。”
郭怡孮:“(周思聪)他们是那一时期中国画继承与发展最为突出的代表人,同时也是中国画前进之自觉的倡导者,其做人、作画都堪称后世之表率。”
王明明:“(周思聪、卢沉)二位老师的作品,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智慧、自己对于新中国的热爱留给了我们,这是一份非常丰厚的遗产,我看到他们的照片想到很多,中国在像周思聪、卢沉这样的艺术家,的确是太少了……周思聪之所以有那么厚的积淀,就是对传统的吸收、学养。包括卢沉,他从另外一个方面吸收,而且他吸收的对于书法,他们俩是共同这样研究的。所以在这些,我觉得大家去研究他。他们俩是非常好的楷模。”
冯远:“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周思聪先生的思想和艺术道德,研究她的艺术观。她是中国画的代表。”
邵大箴:“给了所有观者一次重新感悟艺术、人生的机会,是一次精神体验获得升华的机会。”
“我爱平凡的人”,是周思聪终身的艺术语言。萦绕周思聪一生的,是她对劳动人民苦难的理解,对历史的反思,对艺术的追求。
《高原风情册》即是这种爱平凡人的最佳诠释。周思聪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这种淡泊的作风,表情是淡的,衣服和周围环境是淡的,画家的注情乃至笔墨风格也是淡的……。中国画中的淡泊风格,既要求相适合的气质品质,亦要求相当高的笔墨修炼。做作的淡泊是无味的。笔墨不精,必变淡为枯,所谓“非笔力纯粹,必有偏枯之病”。正因为如此,周思聪艺术的淡泊,才更难能可贵——它显示出画家的人品和技巧修养,显示出他的典型的东方名族性格,也显示出她对明清以来,以及九十年代前的某些无病呻吟式的淡泊的巨大超越。
《高原风情册》依旧是细细的着笔,如捻出的线一样,毛而轻盈。依旧都是淡淡的色调,依旧是缓缓的节奏。背景被融化掉,画面显得极其空灵,却蕴含着一种不可言喻的期待之情。那淡淡的、缓缓的气息令人感动。画中负薪的女人、纺线的女人、头顶谷物和水果的女人、牵着牦牛出行的女人,朦胧月下汲水的女人、喂养孩子和姐妹一起出行的女人,她们都因淳朴和丰腴而别具有韵致,她们都是在劳作,但这劳作仿佛都是诗意的了。
曾有人说,周思聪是自李清照以来中国最伟大的女艺术家。在美术圈外的人听来,这种评价也许过高,但周思聪的确是公认的杰出画家,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有着超人的天赋和悟性,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画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范曾(b.1938)
清照读词图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112×68cm 约6.9平尺
钤印:范曾之印、家住长江尾、肖形印
款识:清照读词图。己未(1979年)岁末画赠堤操诗翁雅赏,江东范曾于北京作。
纸盒题跋:宋女词人李清照像 荣宝斋赠 一九八〇年元月。
齐白石(1864-1957)
刘海戏金蟾
设色纸本立轴
尺寸:109.6×36.8cm 约3.6平尺
钤印:木人、齐大、鲁班门下,指纹印
款识:仙人刘海蝉,世人为画其像抱一蝉。黄瘿瓢亦如是画,吾从众。白石老人,壬午(1942年)。(蝉蜍,汉语词汇,意思为中国民间传说月中有三足蝉蜍,因借指月亮。“蝉”通“蟾”)
已知出版:1、《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齐白石》图版11,古吴轩出版社,1993年3月。
2、《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一》P304,故宫出版社,2014年。
展览:2013年国家博物馆展览
说明:此作品直接得自齐白石家属。(引自嘉德2009年秋拍)
胡佩衡评价齐白石的人物画:“白石老人的人物画看着简单,意味深长,都完全是突出心意的大胆创造,对人物的神情动态、内心活动的刻画都十分深刻。”这样的评价用来形容《刘海戏金蟾》这幅画再合适不过。
五代时,有位宰相名叫刘操,自号海蟾公,原是燕山(今北京市)人。十六岁,便考中一甲进士,以后累加升迁,直做到宰相。后得八仙之一汉钟离的点化终得大悟,由纯阳子吕洞宾度为神仙。他曾化名阿保投佣一富商,实际是为寻从他那里逃走的一只三条腿蟾蜍。到金代,刘海蟾曾点化过重阳子王嘉,所以全真道将海蟾奉为五祖之一。
“刘海戏金蟾”是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具有吉祥含义的题材。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刘海用缚着一串金钱的绳索在和一只三足的蟾蜍玩耍的情形。清初以来,这个题材多用以表示喜庆、吉祥的传统年画上,它有着发财、富贵的含义,因此这个题材深得大众喜爱。齐白石在表现刘海这个人物的时候,舍弃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将刘海画成了一个胖乎乎的少年,他手里抱着一只肥硕的蟾蜍,用手轻轻地抚摸它。
白石老人亦习古人,为仙人画像,“仙人刘海蝉,世人为其像抱一蟾,黄瘿瓢(黄慎)、六如(唐寅)具画,吾从众,白石老人,壬午”。白石老人用大写意风格,看似寥寥数笔,其实都是精心之作,画中刘海蓬头散发,身着宽袖大袍,衣纹用笔粗犷率真、不拘形似,下笔位置准确、用色浓淡不一,表现出衣纹的微妙层次感;赤足站立将刘海天真浪漫、朴实无华之神态毕现于纸上,浓淡间更添一股仙气。怀中的金蟾乖顺可爱,刘海亦是慈眉善目,露齿微笑,这样的姿态并无遗世独立之仙姿,反倒有一种浓郁温和的生活气息。这正是白石老人晚年人物画的特征,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以孩童般的纯真看待这个世界,有一种大道至简的平实气息。纵观全画气象,线条运用浓淡坚柔相间,设色自然,重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立体感。构图开张大气,神态祥和生动。
此作品画于壬午年,时年齐白石八十二岁,据嘉德2009年拍卖描述,此作品直接得自齐白石家属,并于1993年出版于《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齐白石》和《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一》中,作品来源可靠,流传有序,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
李可染(1907-1989)
寒山拾得图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64.5×37cm 约2.1平尺
钤印:李、可染
款识:寒山拾得图。呵呵呵,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无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欢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兮愈严。呵呵呵。癸未(1943年)大暑可染戏墨。
著录:《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四》P1524,故宫出版社,2014年。
展览:2013年国家博物馆展览。
“寒山拾得”这个题材在中国画中源远流长,从唐末直至近代,这个主题一直被沿用,最著名的例子有梁楷、李公麟等,他们都以此题材作画。
寒山、拾得是唐代的传奇人物。寒山亦称寒山子,居天台始丰县寒岩,好吟词偈,状似疯癫。拾得是孤儿,寺僧拾而养之,故名拾得,在寺执炊涤器,与寒山友善。相传是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在技法上李可染借鉴了宋代梁楷、罗聘的画法,整个画面设色淡雅,把唐代两位不愿拜见官吏的诗僧“笑傲而去”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画面中的人物与景色无不相互映衬,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感。这幅画作以枯枝落叶为背景烘托,寒山握笔而立,拾得持帚赤足,二圣相对而视,寒山的衣服着淡墨,以浓淡不一的灰色勾勒堆叠,好似能够触碰到衣服的褶皱。拾得衣服以白描。寒山着鞋,拾得赤足。寒山持笔端庄,拾得握帚不羁。
更精妙之处在于拾得脚下的落叶,寥寥数笔,看似随意,却尽显其灵动之感,好似这落叶刚被扫到地上,还和尘埃一样在空气中翻腾就已经被画家映入纸上了,与左上角斜出的树枝形成了呼应,这自在飘逸的笔触足以可见画家心境的闲适悠然。
李可染在款识中所写“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无济,大彻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和,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原为寒山所写诗《烦恼变欢颜》,表现出来寒山、拾得豁达超然的生活状态,与庄子所言“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理念颇为契合。
此作品出版于《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四》中,无论从题材还是寓意上,此作品都值得收藏。
徐悲鸿(1895-1953)
燕燕于飞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81×43cm 约3.1平尺
钤印:悲、中心藏之
款识:乙亥(1935年)初秋写庄姜燕燕于飞之诗以遣悲怀。悲鸿。
著录:1、《中国美术会季刊创刊号》,南京中国美术协会出版,民国25年(1936年)。
2、《悲鸿近作》,玻璃版部印刷,中华书局(昆明及各埠)出版,1936年。
3、《徐悲鸿燕燕于飞图》,安庆新闻报社,1982年。
4、《艺坛》第一期P127,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出版,1984年。
5、《艺苑真赏挂历-谢稚柳题》,上海书店出版,1986年。
6、《安庆文史数据》P157,安庆文史编辑部出版,1987年。
7、《徐悲鸿年谱》P123,徐伯阳、金山合编,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
8、《博古斋藏画集》,新华书店,上海所发行,1994年。
9、《大地》第9期P79,大地杂志社出版,1994年。
10、《徐悲鸿燕燕于飞图》第一期P23,贵州文史杂志社出版,1995年。
11、《上海滩》12期,上海滩杂志社出版,1996年。
12、《江淮文史》第3期P159,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97年。
13、《一代画圣-徐悲鸿传》P569页,天工书局出版,1998年。
14、《徐悲鸿》P205,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
15、《上海的豪门旧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
16、《中华传奇》P80,中华传奇杂志社出版,2003年。
17、《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婚恋传奇》P52,海内兴海外杂志社出版,2004年。
18、《文史月刊》P45,文史月刊杂志社出版,2004年。
19、《徐悲鸿文集》P244,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
20、《今古传奇》P308,今古传奇杂志社出版,2005年。
21、《中华文物保护协会季刊》,第36期,中华文物保护协会出版,2005年。
22、《徐悲鸿年谱长篇》P163,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
23、《近百年水墨画续集-国父纪念馆展览》封面、P35及请柬封面,中华文化资产维护学会、中华文物保护协会出
版,2007年。
24、《瀚海霞光近百年名家书画》P56,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2007年。
25、《孙多慈兴徐悲鸿爱情画传》P203、P207,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
26、《名人传记》第2期P61,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8年。
27、《瀚海藏珍-中华文物学会30周年纪念特展》P37,(台湾)历史博物馆,2009年。
28、《侨协杂志》2007年102期,封底扉页,华侨协会总会,2007年。
29、《侨协杂志》2007年103期,封底扉页,华侨协会总会,2007年。
30、《华商报》2009年9月24日,B9版,华商报社,2009年。
31、《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二》P810,故宫出版社,2014年。
展览:1、南京中国美术会第三届秋季美术展览会,1935年。
2、“近百年水墨画续集”,国父纪念馆逸仙画廊,2007年。
3、“瀚海霞光-近百年名家书画巡回展”,(台湾)历史博物馆策划,金门、马祖文化中心,2007年。
4、“瀚海藏珍-中华文物学会30周年纪念展”,国立历史博物馆,2009年。
瞻望弗及
—徐悲鸿的《燕燕于飞》
徐悲鸿《燕燕于飞》,设色纸本,款题:“乙亥初秋写庄姜燕燕于飞之诗,以遣悲怀,悲鸿。”下钤白文心形印“悲”,左下角钤白文方印“中心藏之”。画一长袖轻舒的古装仕女站立于苍松环绕的山石之上,哀云满面地仰塑着天空中的飞鸟。这是当年徐悲鸿赠给孙多慈的作品之一。庄姜,春秋时的齐国公主,卫庄公夫人,出身尊贵,极美貌,《诗经.卫风.硕人》赞颂的就是她,诗中描绘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姣好形象,历史上视为颂美美人的绝唱。庄姜又是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位女诗人,《诗经》中的《柏舟》、《绿衣》、《日月》被认为出自其手,表达的皆为对自己不幸婚姻的喟叹。《燕燕》一诗写别离之情,相传出于庄姜手笔,“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被称为中国“离别诗之祖”。有人将徐悲鸿这幅《燕燕于飞》冠名为《瞻望弗及》,强调的正是画家对“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意的描写。
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关系,在乙亥(1935)年最具波澜。记载说;1934年秋,二人在天目山写生时确立为情感关系,进入热恋之中。大约在1935年的4月间,徐夫人蒋碧微按捺不住怒火,大闹孙多慈宿舍,而学生中的“倒徐派”,也因徐悲鸿过分偏爱孙多慈而积累了愤懑,终以罢课的形式发泄出来。王震著《徐悲鸿年谱长编》记载,1935年4月30日“中大艺术科发布通告”,说“徐悲鸿教授因病告假二周,所任各课,请吕斯百先生暂代”,应与此事有关。
早在1935年初,徐悲鸿的好友、出版家舒新城就曾以“出”字启示陷于家庭和婚外恋困境中的徐悲鸿,徐悲鸿从其计,一面积极请舒新城出版《孙多慈素描集》,一面设法为夏季毕业的孙多慈争取赴比利时留学的名额。前一事办成了,后一事被蒋碧微动用各种关系搅黄了。
舒新城的一个“出”字,与徐悲鸿一生的经历很相符合:为抗议父母安排的婚姻,他从家乡出走上海;与蒋碧微私奔,从上海远渡日本;为逃避陷于僵局的家庭,从南京避走广西;为摆脱家庭和爱情的两败俱伤,再于抗战期间避走南洋……逃避成了他解决问题的常用方式,也成了他任性与不计后果的诠释。徐、孙之恋堪称20世纪最著名的师生恋,徐悲鸿又堪称20世纪大画家中为情所累最严重的一个。他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导致了这一系列戏剧性的“奔逃”。
徐、孙满怀憧憬远赴重洋、共同开始新生活的希望化为泡影,在成为众矢之的南京,二人几乎无路可行。
大约在1935年的立夏那一天,无奈的徐悲鸿送别不堪重负、随母亲回安庆的孙多慈。按当时的校历,她应该没等到正式的毕业——将近五年的努力,却坚持不到最后的一两个月,由此可以想见孙多慈处境的艰难。
内心背负着重压的孙多慈,凭借徐悲鸿的鼓励和年轻人的勇气,很快重振信心,准备在远离蒋碧微的安庆打出自己的天地。但情路历程的关隘何止千万重,最终不得已委身于一位国民党官员。她的艺术旅途也因此而遭受了挫折。
徐悲鸿在致舒新城的集中说:“多慈别去,悲不自胜,天昏地暗,无处可诉”,“弟在极痛苦之时,兄幸哀怜我”,表达了无尽的感伤,这正是《燕燕于飞》的创作背景与心理背景。不难看出,画中女子的面部有点像徐悲鸿,这在徐氏作品是常见的。从1915年为审美书馆画的月份牌画,到他的油画代表作《田横五百士》,都有把自己的形象融进画面的例证。徐悲鸿也为孙多慈画过肖像,应该也特别熟悉孙多慈的面部特征,为什么不直接画送别孙多慈,或者把庄姜画成孙多慈的形象呢?我想,不直接描绘孙,是因为只有借用庄姜这样的女性和《燕燕于飞》这样的诗,才能更有力地表达他的别离之苦;二是将自己的面容与象征孙多慈的女性形象合二为一,有益于表达他(她)们共同的感受和处境。我们知道,文人画有托物言志、寄情抒怀的特点,如以梅兰竹菊象征高洁的君子等。徐悲鸿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并将之扩展到仕女题材。他的著名作品《日暮依修竹》、《天寒翠袖薄》、《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等,或借古代诗意表达不与流俗合污的志节;或以脱俗的“佳人”自喻。这件《燕燕于飞》图,正是寄寓抒情之作。画面上,云天空阔,山崖巍峨,松风瑟瑟,但登高凝望、身形娟丽的庄姜却满目凄苦。作品的构图、笔墨和形象创造,都浸润着一种哀思幽怨之情。在徐氏的水墨人物画中,这样的抒情之作是不多见。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近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
胡也佛(1908-1980)
芭蕉仕女
设色绢本 镜心
尺寸:22×26cm 约0.5平尺
钤印:也佛
款识:己丑(1949年)七月,也佛。
吴青霞(1910-2008)
渔家乐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106×33.5cm 约3.2平尺
钤印:吴、龙城女史
款识:柳阴渔笛参差起,日暮轻舟集间来。晒网起蓬窗但见,鸬鹚无数捕鱼忙。一篙新涨桃花雨,晚市喧沙渚。银鳞换酒醉乡
圆,听得哺儿声里乱,猜拳调寄虞美人。甲戌(1934年)立秋后五日,篆香阁主吴青霞写于沪。
溥儒(1896-1963)
秋林归牧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76×46.5cm 约3.2平尺
钤印:溥儒
款识:秋林归牧。临赵仲穆笔。心畬为柏森先生作。
说明:上款“柏森”应为蒋慰祖。
蒋慰祖(1910-?),江苏吴县人,上海大夏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国民大会”第一审查委员会召集人兼主席,江苏上海四川贵州等地方法院一、二审检察官、推事,首席检察官及院长等职,又任东吴大学和政治大学教授,家学渊源。